吃力也不讨好的「讨好型人格」

注:为了保护来访者隐私,本课程中所涉及到的所有来访者案例,均来源于作者个人经历、书本、论文、报纸、网络等媒体上的公开信息,并经过作者的虚构、杂糅、夸张等艺术再加工处理,以确保没有透露关于任何实际来访者的身份信息以及具体故事。

我曾经接待过这样一位来访者,她叫小米,是一名大学生。她告诉我,自己经常为处理和寝室室友的关系而感到苦恼。

小米这样说:「我一直用善良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人,可是,室友们却从来不懂得感谢我的善良。比如,每周一返校,我都会记得从家里带来好吃的跟室友分享,但是从来没有室友主动给我带过东西;再比如,每次我出门的时候,都会想着帮室友捎带着垃圾扔下去,但是我自己值日的时候,却没有人会站出来帮我……这真是一个好心没好报的世界!」

尽管满腹委屈,小米却总是忍不住继续「好心」下去,她说:「我是一个非常在乎别人看法的人,算了,吃点亏就吃点亏吧,万一室友真的不高兴了,这以后的寝室生活还怎么过下去啊!哎,我真不应该这么自私地跟你抱怨她们。」

我相信,小米的故事,对于正在收听本节课程的你来说,一点都不陌生,因为很有可能,你也正在生活中经历着类似的人际关系困扰。你的内心可能也十分清楚,这些人际关系困扰,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自己的「讨好型人格」

那么,什么是讨好型人格呢?

所谓「讨好型人格」就是:做任何事都优先考虑别人的看法和别人的喜好,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和喜欢;特别害怕人际间的冲突,总是担心别人会因为自己不高兴;不知道该怎么说「不」、不会拒绝别人,所以常常忍气吞声; 害怕被忽略,却又总是被忽略,经常默默地一个人伤心难过…… 

其实,在心理学中,并不存在「讨好型人格」这一种人格特质,只存在着「讨好行为」 (people-pleasing behaviors)这一种行为模式。这就说明,「讨好」并不是一种无法改变的人性本质,而是一种心理状态的外在呈现。

 

讨好行为的背后,是低自尊心态

低自尊,指的是你一直在内心给自己打低分的、是一种「很丧」的心理状态。

在人际交往中,低自尊的你,会情不自禁地贬低自己却抬高他人的重要性,你认为自己需要来自外界不断的肯定,才能够平衡住内心汹涌不断的负面自我评价。在这样的心态中,自然而然地,你没有办法做到不卑不亢地对待他人。

然而,说自己是「讨好型人格」的人,真的是心甘情愿地「吃亏」和「讨好」吗?

从小米的诉苦中,我们知道,答案是否定的。相反,小米的心里其实是非常非常不想「吃亏」、也不想「讨好」的。她渴望被人看到自己的善良,所以她才会说「室友们从来不懂得感谢我的善良」;她也渴望被人帮助和照顾,所以她才会说「这是个好心没好报的世界」——这些「自私的抱怨」,才是小米发自内心的、最真实的、最自然的情感与需求。

在低自尊的作用下,小米觉得自己产生的情感与需求,是一件很自私、很糟糕、甚至很羞耻的事。小米每句自我安慰的话、每个讨好他人的行为,其实都在不断地说服自己:我的需求和情感不重要。

站在旁观者的角度,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,小米最真实、最自然的自我,与低自尊心态中产生的自我,出现了严重的偏差。因此,和许多说自己是「讨好型人格」的人一样,小米觉得自己特别「假」,总是在说一些口是心非的话,也没有办法和室友们建立真诚亲近的人际关系。

从表面上来看,小米好像很善良又容易相处,但实际上,她的内心非常抗拒与他人的亲密相处。她害怕被室友看到那个真实的、「自私」的自我,更害怕被室友「揭穿」讨好的行为。

讨好引发的「被动攻击行为」

在心不甘、情不愿的「讨好」中,渐渐地,小米也出现了对室友的「被动攻击行为」(passive aggressive behavior):她虽然表面上继续「好心」地对待室友,但内心对室友却是满腹的牢骚,时间一长,小米越来越相信,自己就是那个被室友忽视、被室友看不起的可怜人。由于不敢直接表达,小米只能通过疏远室友、隔离自己、偷偷哭泣等方式发泄情绪。 

在临床经验中,我看到这种「被动攻击行为」,几乎总是会在「讨好行为」之后产生,我认为,那些自称是「讨好型人格」的人,其实是处在一种「被动攻击型的低自尊心态」中。

好在,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后,小米对这一切的前因后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,同时小米也很疑惑: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被动攻击型的低自尊心态呢?

低自尊的由来与根源

低自尊的由来与根源,我会在第五、第六节课中详细地解说。在这里,我想简单地提一下:被动攻击型的低自尊心态,其实是一种正常的心理自我保护机制。一说到「自我保护机制」,可能你会下意识地认为,这样的低自尊出自恐惧。然而,我却认为它不仅仅出自于恐惧,也出自于依恋。

在过往的人生经历中,尤其是在童年时期,有这样一位对你来说非常重要的人。这个人极有可能就是你的父母或其他主要抚养者,也可能是你的老师或其他具有权威力量的人。

在与这个人长时间的相处中,你发现,Ta 虽然是一个成年人,虽然看起来比你拥有更多的权力,但其实,Ta 的情感能力十分脆弱且不成熟。Ta 并不知道该怎么样来应对生活中的起伏,也不知道该怎么样来处理内心世界的波动。所以,Ta 常常会把自己身上这些无法承担的情绪与感受,转移到你—— Ta 身边最亲近、最重要也是最弱小的人身上。

比如说,在心理咨询中,小米回忆道,她的父亲一辈子仕途不顺。一旦工作不顺心,他就会打骂小米,把对领导的怒火发泄到她身上。

长期浸染在这样的氛围中,特别是童年时期的耳濡目染,让你逐渐认定了,替这个重要的人承担 Ta 应该去承担的情绪与感受,变成了你的责任。

而你的精力永远是有限的,为了完成这一重负,你只好牺牲自己的一些正当情感和需求,来优先满足 Ta 的。这不仅是因为,你害怕无法完成这一重负而产生更糟糕的后果(比如,在小米的例子中,如果反抗父亲,她可能会被打骂得更惨),还因为,你是真心实意地依恋着这位无比重要却又无比脆弱的 Ta。

久而久之,这就变成了一种习惯:当你遇到任何一个让你想要亲近、想要维持良好关系的人,你都会情不自禁地牺牲自己来讨好 Ta。

如何停止讨好的行为?

看到这里,因为讨好行为而感到苦恼的你,可以去思考一下,你的生命中有没有这样一位重要人物,让你经常觉得 Ta 非常脆弱无助、情绪非常不稳定,使你不得不在自己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,去承担 Ta 所有强加给你的情绪和感受?

那么,怎样才能停止这样的讨好行为呢?

第一步,也是最重要的一步,就是正视自己心中那些说不出口的情感和需求。当你意识到自己正要去讨好他人的时候,不妨先停一停,深吸一口气,然后问问自己:在这个讨好行为的背后,我自己真实的情感与需求到底是什么?记住,你不必把这些情感与需求如实告诉其他人,但你必须要能够如实地告诉自己。

一开始,承认自己的这些真实感受可能会让你很不舒服,不用着急,一步一步来。

当小米再一次想要给室友带好吃的之前,她先停一停,深吸了一口气,问了自己这个问题。然后,小米把自己真正的情感与需求写了下来:「我希望,有一天室友能够真诚地感谢我的做法;我希望,有一天室友也能够给我带些好吃的……」

这些希望会不会被室友实现呢?未必。但至少,小米再也不会糊里糊涂地一味讨好室友了。她意识到,其实自己也是一个有需求、有情绪的正常人,和她的室友们是一样的。当她的这些需求和情绪再一次没有被室友满足的时候,她就有了做出理性决定的基础,而不是像以前一样,想都不想就继续忍气吞声下去。

扩展阅读: 讨好型人格,如何在人际关系中表达感受与需求?

beauty_1604951361525.jpg

朵拉陈,Dora Dui Chen, MA, MSW, LCSW

朵拉陈,美国加州执照心理治疗师,拥有硅谷心理工作室Compassion Counseling,《走出原生家庭创伤》作者,微信公众号:朵拉陈暖心小站,了解她的心理咨询服务

 

「告别低自尊」

朵拉陈知乎系列课程